金融猛人海嘯「橫財」打貧
【明報專訊】記者見識少,甚少與銀行家交手,「認識」的股壇大班,就只有電視劇《大時代》裏為錢發狂的方展博;或荷李活 電 影《華爾街》裏的大鱷Gordon Gekko。要訪問投行前高層阮勵欣,記者做足功課,知道他以往年薪動輒千萬,以為他會像Gekko般說「貪婪就是好」(Greed is good),但遇上真人,卻發現他意外的隨和平實。他說,儘管自己愛財,但相信一個人愈有錢,就愈有責任幫助社會﹕「你攬住嚿錢,唔口岩囉」。所以,兩年 前他獲得一筆意外之財後,就成立了一個慈善基金,以扶助新股上市的技巧,栽培有潛質大規模發展的社會企業助人脫貧。
剛落畫的電影《華爾街金融大鱷》裏說,一名投行大班因為公司被吞併,不堪受辱自殺。不少影評人認出,該橋段是參考2008年美國 投行貝爾斯登被吞併的情節。現實是,阮勵欣的命運竟然和電影交錯,2008年初,他剛跳槽到貝爾斯登,新工未上任,就傳出公司倒閉的消息。記者很關心,他會否像電影角色一樣大受打擊?怎知事實卻完全相反。
海嘯前跳槽 未上任公司倒閉
跳槽前,阮勵欣已是政券界猛人,在法國 巴黎 銀行任亞洲部主管,曾參與蒙牛、比亞迪 、百盛、長城汽車 上市活動。後來貝爾斯登與中信證券達成合作協議,邀請他任亞洲部主管,他認為新工作更有挑戰,於是在2008年2月辭職,詎料一個月後新公司股價暴跌,3月14日他在休假時,收到一個震撼的電話。
「我當時在上海 與朋友在飲紅酒,紐約 總部打電話來,告訴我股價跌了一半,聯儲局 正和他們談判,叫我等消息。」大好前途突傳噩耗,阮勵欣立即飛回香港留意事態發展。阮勵欣說,如果貝爾斯登那時像雷曼兄弟一樣倒閉,他必損失慘重,但後來貝爾斯登被摩根大通 收購。「知道有人收購,就唔驚。」因為他過檔時簽下合約,確保只要公司存在,他會獲賠償結果合併後新公司把他裁走,他因而獲得巨額賠償。
「白」遣散費 要與人分享
當其他人在這場金融海嘯中損手爛腳,阮勵欣卻因為被炒,獲得大筆意外之財,那種幸運程度,連他自己也難以置信:「好坦白,(新公司)我真係無做過口 野,咁有筆錢嚟咗,呢筆錢我無付出過勞力,一個人唔可能咁幸運,所以我要將筆錢同人分享。」他形容,自己是少數在金融海嘯中受益的人。
財經界中人透露,投行高層的遣散費最少有兩年年薪(年薪最少過千萬)。記者直接問阮勵欣,遣散費有沒有兩年年薪?他顯得為難﹕「可唔可以唔講,因為 真係……唔好講。」但他承認,這筆錢足夠他在38歲退休(他現在41歲),並撥出部分成立一個基金,但新煩惱隨之而來,他不想隨便捐給一間慈善機構。
發掘有潛質社會服務投資
他鑽研外國經驗,發現了一種名為「創投慈善」(Venture Philanthropy)的社會服務模式,就是按商業邏輯發掘有潛質的社會服務,替他們籌集資金,提供營運意見。如果阮勵欣以前做的是IPO,發掘有潛 質的新公司替它們上市,他現在就是推廣SPO(Social Purpose Organization),找尋有社會效益的機構來投資。
他的慈善機構名為「心苗」,至今已贊助了數項在亞洲的社會服務。在上海,他們投放了50萬元人民幣,支持一個為建築物料是否符合環保準則作評級的網站;在南亞,他們正研發一部太陽能電腦,讓學生在偏遠村落也可上網學習。
愈有錢 社會承擔應愈大
阮說,會細心挑選適合的社會服務來資助,「例如在天水圍 替 居民剪髮,對我們來說,是太小(規模的服務),我們希望支持的項目,是可以有大規模社會效益」。他舉例,太陽能電腦大規模生產,不但能幫助一條村,更可複 製到不同村落,透過教育提升人民質素。「以前(的慈善模式)覺得你有病,就幫你貼塊膠布,現在是想用商業模式,去解決社會問題。」
富豪捐錢,已成新風潮,股神巴菲特鼓勵大家「裸捐」;特首在《施政報告》裏也推出「關愛基金」。阮認為,愈有錢的人,愈有責任回饋社會,他對自己的 要求很嚴格,自小受基督徒父親影響,出來工作後,最少會捐出收入的十之分一:「如果你有錢,無論多與少,你一定要幫人,你有好多錢,你的承擔應該愈大,你 攬住嚿錢,唔口岩囉。」
記者想把阮勵欣的改變,理解為一個財經猛人變為「聖人」的故事。但阮強調,自己沒有一夜間變聖人,他為了養妻活兒,大部分時間仍在運作自己的投資公 司,只是把餘下的三成時間搞慈善。「我一樣喜歡賺錢,一樣勤力賺錢,我沒變成和尚」。但有一樣是事實,雖然有投資銀行向他招手,但他暫時不為所動,希望待 「心苗」成長後,才考慮會否全職回歸投行。
0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
<< Home